一到夏天,别人都在吃冰镇西瓜、喝冷饮,他却常年捂着肚子喊凉,手脚也跟没晒过太阳似的冰冷——这不是怕热,是脾胃虚寒在“作怪”!
很多人以为夏天阳气旺,身体就自动“热起来”,其实不然。对脾胃虚寒的人来说,夏季反而是最难熬的时节。高温让人贪凉,但冰冷饮食正是压垮脾胃功能的“最后一根稻草”。一个不留神,就容易出现腹泻、食欲减退或乏力虚弱。
脾胃虚寒并不是某种独立疾病,而是一系列消化系统功能减退的表现。现代医学认为,它多由胃肠道蠕动减弱、消化液分泌不足、肠道菌群失衡等因素共同导致,形成一种“动力不足+吸收不给力”的状态。
这种状态下,身体运化水谷精微的能力下降,就像一个老旧机器带不动流水线。吃进去的营养,没被好好吸收就排出体外,时间一长,不仅免疫力下降,还容易出现营养不良、贫血、体虚乏力等问题。
尤其在夏天,很多人贪凉吃冷面、喝冰水、吹空调过度,胃肠血管收缩更明显,原本就虚寒的脾胃“雪上加霜”。这时如果不加以调理,轻则肚子胀气难消,重则诱发慢性胃炎或肠易激综合症。
从消化科门诊来看,夏季功能性胃肠病患者明显增多,很多人主诉“胃口不好、老是肚子咕咕响、吃点就胀”。这些症状背后,往往伴随着胃酸分泌减少、胃排空延迟等生理变化,与“脾胃虚寒”的描述不谋而合。
在西医看来,调理胃肠功能的关键在于恢复其动力与保护黏膜。而中医讲究“虚者补之”,尤其强调“夏补脾”的重要性。因为夏天湿邪重,最容易困住脾气,导致运化功能更弱,所以“冬病夏治”其实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。
补脾的方法并不复杂,关键是要选对饮食结构。“甘味入脾”,是中医认知中的重要食养原则。现代营养学也发现,适量摄入天然碳水化合物、优质蛋白和易消化的糖类,确实有助于提升消化道功能。
山药、红枣、南瓜、莲子等带有淡淡甘味的食物,不仅帮助提升食欲,还能提供温和的能量来源,减轻胃肠负担。它们含有可溶性膳食纤维、黏蛋白和丰富的维生素B族,对修复消化道黏膜有积极作用。
尤其是山药,其中的黏多糖和多种酶类,能一定程度上促进胃液分泌与营养吸收,被称为“天然健脾药”。不少医院的营养科在为术后恢复患者制定食谱时,也会优先选择这种温和滋补型食材。
需要提醒的是,“甘”并不是“甜”。太多精制糖分反而会刺激胃酸分泌紊乱,加重胃胀、反酸等问题。真正有益的“甘”是自然食物中的“本味”,而非人工添加的甜味剂。
除了饮食,作息规律同样重要。夏天熬夜、吃夜宵的人群中,脾胃问题更为常见。晚间是胃肠道自我修复的关键阶段,如果此时还在持续进食,会打乱胃肠节律,诱发功能紊乱。
运动方面,适度的有氧锻炼如散步、太极、慢跑等,有助于提升胃肠动力,改善血液循环,对脾胃虚寒者也十分友好。但要避免剧烈运动或空腹锻炼,以免加重胃部负担。
有些人误以为腹泻就是“清火排湿”,其实长期腹泻恰恰是脾胃功能低下的表现。医学研究显示,慢性腹泻患者中,约有三分之一存在胃肠激素分泌不足,需要从调理而非“清泻”入手。
现实中常见这样一类人群:从小胃口就差,吃点凉的就拉肚子,冬天怕冷,夏天也不敢吃冷饮。每到换季就容易感冒、疲乏、没精神。这些其实都与长期脾胃功能低下有关,且往往被忽视。
还有部分老年人,由于胃酸分泌减少与黏膜萎缩,即便三餐正常,也难以吸收到足够营养,表现为体重下降、肌肉流失、体力衰退。此时若用药不当或盲目进补,反而可能加重胃肠负担。
从社会层面看,现代人生活节奏快,饮食不规律、工作压力大,“亚健康”群体日益增多。他们往往没有明显的病,但常常疲惫、胃口差、睡不好,实质上就是脾胃处于亚功能状态。
对这部分人群而言,日常饮食中适量摄入“甘味”食物、保持作息规律、减少寒凉刺激,就是最基础有效的调理方式。与其等到症状严重再治疗,不如从日常点滴中呵护好脾胃健康。
夏天的“食欲不振”并不全是天气惹的祸,很多时候是胃排空延迟让人产生“吃不下”的错觉。这种情况下,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、少食多餐反而能缓解不适,避免胃肠功能进一步下降。
心理状态也不可忽视。研究发现,焦虑、紧张等情绪会直接影响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,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诱因。保持愉快心情、适当放松,有助于改善脾胃运化功能。
在调理期间,避免滥用保健品和所谓“补药”。过度进补反而可能引发上火、便秘、胃胀等问题,特别是含有刺激性成分的产品,容易对胃黏膜造成损伤。调理脾胃,重在温养而非猛攻。
总体而言,夏季虽然气候炎热,但对脾胃虚寒的人来说,却是调养的好时机。把握好饮食、作息、情绪三要素,配合适量摄入自然“甘味”食物,可以有效改善胃肠功能状态,为秋冬打下良好的健康基础。
你有没有夏天食欲差、容易腹泻的经历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养胃小妙招,一起给脾胃加加油!
健康声明:本文所提及的症状或机制为相关疾病的可能表现形式,但也可能来源于其他疾病,不能作为确诊标准。如有不适,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,不建议自行判断与治疗。
参考文献:
[1]陈志华,李建军,王旭东,等.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治进展[J].中华消化杂志,2024,44(05):281-286.
[2]李晓玲,赵静,王慧敏.慢性胃炎患者胃肠激素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[J].实用临床医学,2025,26(03):211-214.
股票配资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