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特朗普刚在白宫重新坐稳,又开始满世界“划拉”。
这回他盯上的,是阿富汗腹地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——美军二十年来在中亚最大的军事据点。
可这地方早就不姓美了。
2021年美军仓皇撤离,塔利班不仅接管政权,连基地里价值70亿美元的装备也一并接收。
如今特朗普放话要“拿回来”,听起来像要重演2001年的剧本。
塔利班的回应却硬得像昆仑山岩层:一寸土地都不给,真要打,那就再干二十年。
这话不是虚张声势。
对塔利班而言,巴格拉姆不是跑道,是主权图腾;对特朗普而言,这也不仅是军事设施,更是他政治生涯里一块擦不掉的污点,以及美国全球战略焦虑的投射点。
这场看似围绕一块基地的口水战,早已演变为牵动中美俄、搅动中亚地缘格局的深层博弈。
必须说清楚:当初决定撤军的,正是特朗普本人。
2020年2月,他在任内与塔利班签署《多哈协议》,承诺14个月内撤出全部美军,条件是塔利班切断与恐怖组织的联系。
协议一签,美国国内哗然。
批评者指责他出卖阿富汗人民,支持者则称他终结了“无休止战争”。
结果2021年8月,拜登接手执行,撤军演变成喀布尔机场的人道灾难——直升机仓皇起飞,人群攀附机翼坠亡,美军连基地设备都来不及销毁。
那一幕,成为美国全球威信的断崖时刻。
现在特朗普重返白宫,嘴上喊“夺回战略要地”,实则急于洗刷那段历史。
他需要向选民证明:不是我搞砸了,是拜登执行得太烂!
只要能拿回巴格拉姆,就等于把那段“耻辱”翻篇。
这种执念,远超竞选话术,直指其政治生存逻辑。
但若仅视作个人面子工程,就低估了问题的结构性。
真正让特朗普念念不忘的,是巴格拉姆无可替代的地理位置。
翻开地图:阿富汗位于中国、巴基斯坦、伊朗与中亚五国之间,是欧亚大陆的十字枢纽。
巴格拉姆基地距喀布尔仅40公里,海拔高、视野广、跑道长达3.5公里,可起降B-52重型轰炸机。
更重要的是,从该基地起飞的战术飞机,一小时内即可抵达中国新疆西部部分区域。
美国战略界对此心知肚明——这种“近在咫尺”的投送能力,对围堵中国西部战略纵深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。
过去十年,美国试图构建对华包围圈:东有日韩,南有菲越,西倚印度。
但现实残酷。
印度虽在口头上配合,行动上始终保留战略自主性,尤其在俄乌冲突后,美印安全合作明显降温。
此时,阿富汗这块“战略飞地”便凸显价值。
若能重新驻军巴格拉姆,等于在中国西部边境插入战术支点,既能实施高频次电子侦察,又能威慑中巴经济走廊,还可作为向中亚渗透的跳板。
这正是美国“印太战略”向西延伸的野心所在。
塔利班会答应吗?
绝无可能。
这不是态度问题,而是政权存续的生死线。
塔利班靠什么上台?
不是选举,不是政变,而是“驱逐外国侵略者”这一核心叙事。
二十年战争,数十万阿富汗人丧生,血浸透每一寸土地。
巴格拉姆在民众心中,就是美国军事占领的铁证——关塔那摩式的审讯、无人机定点清除、平民误伤事件,早已刻入民族记忆。
如今塔利班执政,若允许美军重返,等于亲手砸碎自身合法性根基。
民众会问:你们跟被推翻的加尼政府有何区别?
凭什么还值得信任?
更致命的是,塔利班政权的正当性完全建立在“反外来干涉”这一原则之上。
一旦在此松动,整个统治逻辑崩塌。
国防部长叶尔孤白——塔利班创始人奥马尔之子——放话“不介意再打二十年”,不是逞强,是底线宣示。
内部强硬派绝不会容忍任何妥协,否则将引发分裂。
今天的塔利班,也非昔日草莽。
他们掌握美军遗留的悍马车、夜视仪、通信设备,甚至数架UH-60黑鹰直升机。
虽缺乏持续维护能力,但局部作战优势显著。
更重要的是,他们与中俄巴保持接触,在边境贸易、能源通道上获得实际支持。
底气足了,姿态自然强硬。
这场博弈,早已超出阿美双边范畴,成为中美俄角力的缩影。
数据不会说谎:中国对中亚五国累计投资超500亿美元,覆盖铁路、电力、矿业、数字基建;美国同期投入不足50亿,且多为军事援助或人道项目,经济存在感几近于无。
这种差距直接转化为影响力——中亚国家更愿与中国谈发展,与俄罗斯谈安全,对美国则敬而远之。
塔利班的立场因此异常清晰。
他们最需要的不是华盛顿的“承认”,而是实实在在的发展资源。
而能提供这些的,正是中国与俄罗斯。
中国始终强调“尊重阿富汗主权”“阿人主导、阿人所有”,多次表示愿在“一带一路”框架下推进务实合作。
反观特朗普,公开宣称巴格拉姆可用于监控中国核设施——这不是把塔利班推向火坑吗?
拒绝美军,对塔利班而言是一箭三雕:守住政权合法性;向中俄释放善意;避免卷入大国对抗漩涡。
这是小国在多极格局中的生存智慧——在夹缝中求平衡,核心利益寸土不让。
当前国际环境,也赋予塔利班更大回旋空间。
二十年前,美国可单边行动,联合国形同虚设。
如今,俄乌冲突撕裂美俄关系,中美博弈复杂但未脱钩,欧洲深陷能源危机,传统盟友不再言听计从。
多极化不是趋势,已是现实。
小国选择权反而扩大。
塔利班正是看准这一点,才敢与特朗普正面硬刚。
当然,不排除特朗普此举仅为“极限施压”。
先放狠话制造紧张,再配合冻结资产、限制人道援助、强化制裁,逼塔利班在反恐、禁毒或人权议题上让步。
毕竟,真派兵重返,成本高到难以承受。
现实账必须算清。
阿富汗是内陆国,美军若想进入,必须经由巴基斯坦、伊朗、中国或中亚国家领空或领土。
谁会放行?
巴基斯坦近年明显靠向中国,中巴经济走廊是其国家战略命脉,绝不会为美军开绿灯。
伊朗与美国敌对数十年,更无可能。
中俄更不会允许美军部署在距新疆如此之近的位置——这是红线。
即便美军强行空降,基地本身早已荒废。
自2021年废弃后,跑道龟裂、导航系统瘫痪、油库锈蚀,电力与供水系统全面失效。
重建基础设施,保守估计需百亿美元。
加上驻军、后勤、安保,年均开支数十亿。
美国国债已破35万亿美元,国内通胀高企,国会能否批准这笔开支?
连拜登援乌都遭共和党激烈反对,特朗普若提重建巴格拉姆,党内恐先起内讧。
军事风险更不容忽视。
塔利班控制全国,地方武装基本归顺。
美军若无地面接应、无情报支持,仅靠空降突入,等于送入敌后包围圈。
阿富汗地形破碎,部落林立,外军极易陷入游击泥潭。
五角大楼将领心知肚明:二十年都未能平定,今日更无胜算。
因此,特朗普“夺回巴格拉姆”计划,气势汹汹,实则几乎无法落地。
但言论本身已在搅动地区安全格局。
中国必须警惕——哪怕仅部署侦察机,对西部边境也是实质性威胁。
不过中国并非被动。
上合组织框架下的联合反恐演习、边境巡逻、情报共享机制持续深化。
“中国+中亚五国”元首会晤机制已制度化,与巴基斯坦的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、与伊朗的25年全面合作计划,构筑起区域安全网络。
这种多边架构,本身就是战略屏障。
中国对塔利班采取务实接触策略:不急于承认政权,但推动和平重建,强调“阿人主导、阿人所有”。
近期,中国企业在阿富汗的锂矿、铜矿、农业项目缓慢推进,虽规模有限,但信号明确——愿提供发展支持,前提是尊重主权、拒绝对抗。
美国仍陷于冷战思维:以为军事基地等于控制力。
但21世纪的地缘影响力,靠的是经济纽带、技术合作、发展认同。
美国在中亚缺的,正是这些。
靠一个废弃空军基地撬动欧亚大陆?
纯属幻想。
阿富汗的历史,就是一部“帝国坟场”实录。
大英帝国、苏联、美国,无一例外带着雄心进入,最终狼狈退出。
原因简单:这片土地上的人民,骨子里拒绝外来主宰。
武力可占领一时,人心永远无法征服。
塔利班或许治理能力有限,但他们代表一种本土意志——宁可贫困,也不做傀儡。
特朗普想重演旧梦,显然忘了历史教训。
他以为自己在下一盘大棋,殊不知棋盘早已重构。
今日阿富汗,不再是任人摆布的棋子,而是有自主意志的棋手。
世界也不再是美国独大的单极舞台。
多极化不是口号,是每日上演的现实。
有网友比喻:特朗普像前男友分手后跑回来说“房子还是我的”,却发现前女友不仅换了锁,还把房子改造成堡垒,门口挂“闲人免进”。
比喻粗粝,却戳中要害。
美国想靠几句狠话拿回失去的东西,打错了算盘。
也不能完全排除特朗普真动手。
他行事向来不循常理。
但即便行动,大概率雷声大雨点小——搞几次象征性空袭,或在边境制造摩擦,宣称“展示决心”,最终不了了之。
真正的战略重心,他心里清楚:仍需依赖外交与经济手段,在中亚寻找突破口。
但美国彻底退出阿富汗,中国也别轻敌。
塔利班内部派系复杂,极端思想仍有市场,安全局势远未稳定。
中国在阿利益——矿产开发、边境安全、反恐合作——每项都充满不确定性。
如何在不卷入冲突前提下维护利益?
这才是真难题。
有分析指出,未来几年,阿富汗将成为中美“非直接对抗”的试验场。
美国用制裁、舆论、代理人施压;中国以投资、基建、多边合作回应。
双方都不会大规模派兵,但角力无处不在。
塔利班则在钢丝上行走:既要拿中国的钱,又不能彻底得罪美国,还得压制内部反对派。
这种局面,对谁都不轻松。
但有一点绝对确定:靠武力强占基地的时代,已经终结。
真正的影响力,来自谁能提供发展机会,谁能尊重当地意愿,谁能带来持久和平。
在这方面,美国信誉破产,中国仍在探索。
最后,别被网络喧嚣误导。
所谓“中美必有一战”“阿富汗重燃战火”,大概率只是嘴仗。
真正的大国博弈,静水流深。
特朗普喊得越凶,越暴露其战略焦虑;塔利班回应越淡定,越显示其局势判断。
普通人与其担忧战争,不如思考:在这个高度不确定的世界,一个国家真正的底气,究竟来自航母与基地,还是人心与合作?
没人能给出标准答案。
但阿富汗的风沙里,或许藏着线索——帝国终将退场,唯有本土意志长存。
股票配资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